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

食肆定食屎

不少人說過香港是個「購物天堂」和「美色天堂」,不少是因為服務周到加分吧,而昔日的「天堂」恐怕是過去式。


昨日(二零一四年九月廿六日),大約九時左右,到了一間位於尖沙咀的某集團酒樓,食物一流,價錢二流,服務糟透!以下所列是所發生的事。
 
一.店員A 點菜後,把單夾好,然後扔向枱面,清脆的「呯」一聲。

二.店員A 替我們加茶,把兩個茶壺拿走。後來,卻只有一個茶壺回來,消失的茶壺?遠處一望,發現可憐的茶壺放在公眾茶几上,沒有任何員工發現它的存在,名符其實「玻璃壺」。不久,要同枱的家人動身,把茶壺拿回來。

三.店員B 來飯的時候,為了節省「每個飯放上枱面再揭起飯蓋的動作」,於是她在托盤上揭起飯蓋,把拇指插進碗內,再放上枱面,確保每隻飯碗內都有她指紋。

四.店員C 以一個不悅的態度替我們加菜,把一道〈魚湯浸唐生菜〉和一道〈魚湯浸菜心〉,合拼成一道〈魚湯浸唐生菜併菜心〉,合併即每道菜的量少一半。更改時,卻嫌我們麻煩面露不爽(怎麼了?是我麻煩嗎?最麻煩的是我來了該死的酒樓)。

五.總括而言,絕大部分的店員都不想幹的樣子,只有少數的努力工作(天啊,太大對比吧!)。


香港普遍食肆都收取「加一服務費」,服務普遍欠佳,仍堅持的收取。收到的款項,也不是分給員工,很奇怪的不思議事件!員工收的服務費,源自客人給的「實體」金錢。

其實,想要的,不是感動別人的服務!

只想普普通通吃頓飯,應有合乎常理的服務態度。起碼,不是「掟單」、在碗內打指紋、板起臉看臉色的吃喔!

這晚,我享受到「最高的伏務」!

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

一嚐來自無印的味道﹣﹣Café&Meal MUJI

數年前遊日本,無意發現無印Cafe , 誰知店裡的日文餐牌介紹,我看不懂。於是,到別的店舖光顧。印象中,日本的無印Cafe 地方挺大的(很可能我是去旗艦店),約有數十枱,大約有七成滿座,位置不難找的。

幸好,上年的六月終於登陸香港。嗯,雖然味道應該跟日本的有點出入,我猜。

早前已經光顧數次無印Cafe ,感覺不錯,藉近期吃過的,作一個紀錄。



點菜流程大約是這樣:

一.排隊等候,安排入座
       (當日八時左右到達,人流不算多,大約等了十五分鐘左右)

二.入座後,職員放下預約牌以便留位,之後可以到門口位置選購食物

三.到料理部,先跟職員說好了要三品料理、四品料理或是選擇其他套餐以外的食物飲品

四.(假設選擇了三品料理)先選熱盤,接著選冷盤,然後選擇吃十穀米或是白飯,最後選擇飲品

五.付款,拿著餐盤,回到座位,我不客氣啦!

六.飯後,把餐盤放回收集枱。



這次點的是3 Deli Set 連飲品或味噌湯,$88。$88,價錢合理,別看份量少少的,我也吃到滿滿。


整體味道不俗,食物大體溫度不熱但溫暖,不怕燙口。
個人必吃之選是穀麥豆豚肉和十穀米。
讓我簡單描述吧。

茶美豚薯餅﹣﹣頗香口的薯餅,內裡的豚肉不多,滲出淡淡的肉味
夏日蔬菜鹽麴煮﹣﹣夏日限定醬味濃郁的一道菜
穀麥豆豚肉﹣﹣味道很像肉醬意粉,連飯一起吃,很幸福呢!
十穀米﹣﹣比起白米多一份健康,多一份口感,好吃!
熱 (沖繩)日落紅茶﹣﹣ 茶包可能泡得耐,忘了拿出來,所以有點濃和澀,多一杯水的份量最好




喜歡無印把食材的來源地寫出來(日本的摩斯漢堡也會寫出來的!)除了令顧客知多一點點,也是給顧客一種信心,對自己所做的菜一種自信的表現。也是一種軟性的地方宣傳,假設你愛上某地方的食物,自自然然想到那裡大吃一頓!我相信在香港,沒有一間本地餐廳寫出食物原材料來自哪裡。近日地溝油事件弄得滿城風雨,照這樣看,我們不用外出吃飯嚕。

和朋友吃吃談談,時間頓時過得快。身邊的顧客也走了,他們不帶走一盤餐盤,害得員工「一腳踢」替他們善後。其實,把餐盤放回收集枱不是難,為何仍要「拍拍籮柚,跟住走」?



題外話:

愛上無印,不只是簡約實用,更加是一種生活態度,整齊舒適的,是無印獨有的「無」。

說起「無」這字,很難不想起小津安二郎的電影,那種淡淡然、工整對角線的畫面、低角度的拍攝,表現出家庭裡的日常事。「無」一字,正是小津安二郎的墓碑上,刻上的唯一的字。

整齊的擺放,慢慢的節奏,美美的,想到這裡,狠不得搬到無印住吧!

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

傳說中的立體M巾凳

自地鐵合發併後,業績和發展一日千里,服務卻出事頻頻,高鐵一事醜聞連出,堅持加價,是一間不可多得的「良心企業」。

近日發現,雖然不是近日發生,地鐵站內出現貌似放大版M巾,就是……不少乘客坐的膠凳!

為什麼會這樣說呢?請看看這個廣告﹣﹣4529 嬌爽工業 無感體驗護墊 比比看02篇
在00:11 - 00:14 的鏡頭,護墊的形狀和地鐵膠凳的形狀是脗合,差在護墊也有尺寸長短問題 。

攝於 葵芳地鐵站

 
紅色為主的車站,例如荃灣、荔枝角、中環等,凳也很配合主題成紅色,則聯想起女生來經的M巾,滿滿紅紅。膠凳只是欠缺柔軟的棉棉質感,不管它是透氣或侷促。

攝於 九龍灣地鐵站
 
藍色為主的車站,如金鐘、美孚、九龍塘等,凳成了藍色主題,像電視廣告的M巾廣告,以藍色液體代替紅色血液,示範該M巾如何舒適安全。

這是M巾加上藍色的效果(00:16 - 00:18)
2006年護舒寶衛生巾廣告-超柔軟驚喜熊仔篇(林嘉欣)

可是,現在的地鐵談不上安全和準時,那如何達致舒適的感覺?難道地鐵連M巾也比不上?(雖然也有漏M的時候……)試想想,當一班人坐在一邊,以M巾來說,當然會出現側漏吧!




凳的設計可否以人為本呢?

為免像M巾,來個方型好,來個方型圓角也好。其實,前一代的不銹鋼凳不錯,作少少改動便可繼續使用,環保省錢。想舒服(它就是不想你舒服),設計上可加椅背,成為椅子。或是,可參考小時候的長木凳也是個好設計,只要升高凳的高度便可了。設計原意是以人為本,實用和美觀的合成品,現在的「設計」卻本末倒置,為做而做或是粗製濫造,不是從人的角度去想去做,所出現的製成品,當然很不人性。

希望下次地鐵設計,凳起碼不要像M巾吧!(可能下次更差)